水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改善水质是世界各国关注问题,国际自来水协会提出的口号是“供应净洁的水”,瑞士提出“分分秒秒供应净洁的水”,相关人士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对改善用水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大力提高供水普及率
在发展中国家约有一半人口因供水不充分或饮用污染的水而影响健康。每年有1200万五岁以下儿童因患儿童病而死亡,超过300万人死于腹泻,其中多数是由于饮用污染水引起的。没有饮用供水系统的居民其健康风险远大于现有供水系统。1998年我国城市用水人口为19062.21万人,普及率为95.97%;13922个建制镇用水人口为8639.6万人,普及率为79.12%,现在市、镇要提高供水普及率的条件较好,建议把提高供水普及率作为改善供水状况的工作重点之一。
二、修订水质标准
参考《关于修订水质标准的建议》。
三、加强净水设备技术改造
现水源存在相当多品种和浓度的污染物,而水质标准只允许存在一定品种微量的污染物,这二者之间的污染物差别需要靠净水工艺设备加以可靠地去除。我国众多净水厂的净水设备由于历史、技术和管理等原因,工艺和构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随着水质要求的提高,将显得力不从心。要按去除污染物的要求和当地的条件,研究经济合理优化工艺;对构筑物要测定其技术性能和参数;利用先进技术研究提高净水效果的经济合理措施。
四、加强水源环境治理和执行水源保护区的力度
有些供水系统某些水质指标超标,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重要原因之一是水源水质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饮用水水源的要求。据1999年我国环境公告,国家控制的141条城市河段中,63.8%为四类至劣五类(作为饮用水水源需要一、二、三类)。即使象长江、珠江属于总体良好的水源,但由于附近排污,尤其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使某些指标超标也是时有发生。
要加强治理和保护的力度,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使水源水质达到或基本达到饮用水水源标准的要求,这是保证水质的第一道屏障。